去年底买了陈寅恪集,十来本书好几斤重,参考之前三个月看完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当时估计能看上半年,现在过去两个月多一点,复核了下进度,还是在预计范围之内的.
*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上,中,下),*诗集附唐贯诗存,*书信集,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
(标*为已读)
(标*为已读)
本着先苦后甜的原则,我的读书队列从诗集开始,并打算把隋唐制度和唐代政治史放到最后.自己对古体诗没什么鉴赏能力,读完后唯一感觉就是和韵这种事情还蛮有意思的,陈先生有这么个能夫唱妇随的妻子在身边,也是很有乐趣吧.
接下来是书信集和元白诗笺证稿混杂着看,上班看后者,睡前看前者.白天领略陈先生旁征博引考证细致到被钱钟书称为trivial的风采,晚上看他向表妹夫傅斯年写信倒苦水.尤其是二战开始前后被困香港那段时间的书信,忧愁苦闷难以言表.感叹家国不幸,以至于如此大儒不能安心就学,避祸南方困顿度日.与之相比,甚至连遗失文稿里包括世说新语注都算不上什么了.
寒柳堂集除了论再生缘之外,其他都是一些短篇,讲述陈寅恪自己故事的那几篇我忘记是不是在这里面的了."梁启超谭嗣同什么的当年都是我爷爷提拔起来的",普通人只能这样蹭蹭面子,不过对于陈寅恪来说,这面子就是双方相互蹭了.比如梁启超的孙子可以说,"陈寅恪什么的当年是我爷爷推荐进清华大学的",诸如此类.
讲义和杂稿,其实这本书应该放到前面的,至少得在元白诗笺证稿的前面,因为书里考据用到的很多材料,都在这里有单独列出来.还有一个很拉风的<<给科学院的答复>>,以及在清华学报上关于对对子入学试题(就是那个著名的"孙行者")的解说,以前都没注意原来出这个试题的人这么有名.
柳如是别传,陈寅恪最后的十多年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方便做过于正经的学问,于是把时间基本都用在这个上面,洋洋洒洒一千多页,把trivial的作风发挥到了极致,我想,即使有的地方的确很琐屑,甚至可能还有一点点过度诠释之类,但市面上能找到所有柳如是相关材料,应该都在这里面了.作为一个考据派,即使是玩票,也玩到了其他人都不能企及的地步呀.
上面是已读部分,接下来的队列顺序是,柳如是别传中下,读书札记一二三,金明馆丛稿初,二,隋唐制度,唐代政治史.
因为以后大概不会拿起来看第二遍,所以只能现在读得细致一些,阅读的速度大约在每天10页左右,估计至少还能读上半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