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17, 2007

笔记02

金刚经翻译过来时候本来是连在一起的经文,后来昭明太子归纳大意划分段落分成了三十二品。下面是第二三四品的善现启请分、大乘正宗分和妙行无住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
佛的一个弟子,金刚经记录的是他和佛的问答。

希有世尊
弟子发问前总要先说一堆赞美的话,鸠摩罗什翻译的时候简化为这四个字

如来、菩萨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字面的意思大概是这样,鸠摩罗什翻译的时候保留原音大概也是觉得没有合适的词语表达原始的涵义。不过整句话的意思倒是很清楚,有人要学佛,该.....


住、止、定都是佛学对某种思想状态的表述。

摩诃萨
摩诃是梵语“大”的意思,大菩萨。

无余涅盘
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佛的涅盘是无余依涅盘,捏盘完了就是圆满,达到和谐。罗汉捏盘是余依涅盘,捏盘完了继续转世修行。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佛认为修佛者应当摈弃的几个观念。四个并列在一起感觉就是很不搭,如果简化为“无我相无人相”应该也不会引起理解上的障碍。

布施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


色法在佛学里,分为有表色(具体的)、无表色(抽象的)、极微色、极迥色(极大的)。简单的说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

声香味触法
如果把"法"理解为意识的话,这五个和上面的色加起来大概就是人的六种感觉。

福德
意思大概等同于“享福”里的“福”。

东方虚空;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后面的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本来都是和东方一样是单独提问,鸠摩罗什嫌麻烦把它们并一起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