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他们对某个对象(包括人物、物体、宗教、团队、思想、品牌等)表现出超常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他们的行为可能被其他人视为非常规的,但却不违反普遍的社会伦理规范。粉丝作为超常消费者,相比较普通消费者而言,更多地具有以下行为:收藏行为;信息搜集行为;参加社群活动。
粉丝的超常消费
支出包括时间金钱精力等,主要有三种侧重不同的解释:
狂热消费行为(Fanatic consumer behavior)::狂热消费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由内在兴趣激发的深度沉迷;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和成瘾性,有助于粉丝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这种消费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像普通消费活动那样有明确的、外在的功能性目的。
消费者热诚(consumer devotion):该词语从宗教热诚而来,粉丝对于他们所热爱的对象会表现出宗教式的热情和虔诚。行为上主要包括以下特征:1、供奉(收藏和展示);2、分享;3、牺牲和奉献;4、创造性努力;5、仪式性行为。
理性上瘾(Rational addiction)。根据经济学的理性上瘾理论,以边际效用递增为特征的习惯养成型消费会产生一种可预测的动态行为模式,粉丝的行为属于这种类型。粉丝存在一种习惯性的、相对稳定的、可预测的上瘾性消费行为,这与普通消费者随机的、偶发的、不可预测的消费行为形成对比。
粉丝群体基于网络的仪式性行为
包括并不限于活动直播、观影和讨论、对外竞争和冲突、反黑打卡、榜单打投、知乎点赞、贴吧盖楼、超话签到等行为。
1、在活动直播时,信息技术提供足够的支持, 使得网络粉丝社群仪式的参与者能够聚焦于同一对象之上, 并且能够感觉到彼此情感、行为、态度上微观的变化。
2、在观影和讨论仪式中,粉丝现实的个体将情感投射于偶像活动中,同时通过讨论将个人情感转化为群体共同的情感,获得反馈激励并反复循环。
3、基于网络的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机制,平时通过行话、梗的掌握程度、以及虚拟社区等级等达成松散的身份认同。在对外竞争时表现出更加紧密的身份认同。
4、网络仪式可以形成权力分层,在仪式的频繁参与者之中,一部分让渡权力接受支配,一部分人获得权力支配他人。这种权力通常通过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形式出现,有些情况下也表现为金钱的获取。
偶像模因
缩小范围到流量明星或者偶像身上,偶像工业提供的是文化产品,称之为偶像模因。区别于偶像自然人,偶像模因包括偶像自然人的所有形象、对外提供的信息文本、外界对此进行的加工和解读、接收者对文本的反馈等各个方面。
模因延续,维持,变异,更新。广大的模因矩阵之中,有几个最具竞争力的模因胜出,作为主导传播的主要模因。便于传播起见,这些模因通常具有简单化的倾向,对应为偶像工业中的“人设”或者“标签”等。通过模因对偶像自然人产生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的区别,把不同模因的追随者称为粉丝或者黑粉。
偶像工业的各个链条作用:偶像自然人提供原始文本,制作方和媒体作为加工生产者和关键传播者,受影响的人群(主要指粉丝)作为消费者。在社会化网络时代,这四者的定位环节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粉丝在消费者之外,同时兼具了生产者的角色。
对偶像文本的再提炼、重新组织、解读是粉丝重要的生产手段。粉丝普遍的生产方式主要是讨论仪式,为偶像模因延续、维持、变异、更新提供了中心媒体之外的另一平台。
偶像自然人是偶像模因的构成核心,但并不意味着她会对整个偶像模因具有天然主导权。其余各个环节可以通过重新阐释乃至有意曲解的方式,削减和剥夺偶像自然人的影响力。
最初是看到粉丝群体的以下两个行为,用通常的理解比较难以解释,所以产生了兴趣,现在试图解释一下。
粉丝群体对塑造恶劣环境的偏好
在有些粉丝的表述中,偶像的经纪公司通常只用她赚钱、队友们总是心怀鬼胎、制作公司和媒体就是为了蹭她热度,三者联合打压偶像,偶像接触到的环境充满了敌意。
以网络迷群的角度解释:这种表述可以顺理成章推导出“偶像只有我们了”:为群体自身塑造一个拯救者的形象,强调牺牲和奉献,继而让渡权力;为群体提供一个遥远和不会实现的目标,可以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以模因的角度解释:模因的生长本能使各生产者渴望掌握主导权,产生对其他生产者的排斥作用。
偶像下场导致脱粉
粉丝之间摩擦,偶像下场缓和,该偶像的粉丝不满,以统一黑头像的形式宣告脱粉对立。
就一般的观点,劝架应该是个值得鼓励的行为,但是在粉丝群体中恰恰相反。最开始不好理解,现在看来也比较简单,不管是网络迷群或者模因角度:偶像下场逾越了文本提供者的身份,意味着对粉丝群体主导权的侵犯,必须加以抵抗。
本文参考了以下文献:
- 潘曙雅,张煜祺 虚拟在场: 网络粉丝社群的瓦动仪式链
- 刘 伟,王新新 粉丝作为超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社群文化与心理特征研究前沿探析
- 黄辉闪 EXO“对战”TFboys: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偶像粉丝团之间的骂战行为
- 李明,周梦青 虚拟社区中ACG爱好群体的区隔建构:基于stage1st论坛动漫区的虚拟民族志研究
- 冯济海 被忽视的冲突: 反思网络迷群中身份认同及其建构
- 王玮 仪式传播中的身份认同:基于对女子偶像团体SNH48公演的研究
- 蔡骐 粉丝型受众探析
- 蔡骐 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
- 朱丽丽韩怡辰 拟态亲密关系:一项关于养成系偶像粉丝社群的新观察—以TFboys个案为例
- Francis HEYLIGHEN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 吴畅畅 我在《创造101》的那些日子 link
- 北大新传胡师姐 吴畅畅“创造101”终极复盘:偶像工业下的粉丝经济 link